原名平漢鐵路鄭州黃河大橋,黃河大橋之母。是黃河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橋,為單線鐵路橋。由當時比利時一家工程公司承建,工程負責人叫沙多。清朝光緒二十六年年1900年選定橋址,橋址選定后,又先后聘請德國、美國和意大利等國工程師進行了現場查勘,1901年完成定測,1902年開始設計,1903年9月開工建設,1905年11月15日竣工,清朝光緒三十二年即1906年4月1日正式通車。橋全長3015米,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最長的橋。舊橋建成時共有102孔,其中26孔位于北端,24孔位于南端,中間淺灘部分有跨長21.5米的上承鋼板梁52孔。橋梁基礎用內徑30厘米、外徑35厘米、下端帶有直徑120厘米螺旋翼的鑄鋼管樁。這座橋在戰爭中也屢遭破壞,位于橋南北兩端的第1個橋孔在修復時填塞,橋孔減少為100個,橋的全長也變為2951米。1969年10月在舊橋橋面上加鋪了鋼筋混凝土板,可以定時單向放行汽車,方便了公路交通。1987年被拆除,只留下5孔橋墩作為文物保存在原址上。
鄭州黃河鐵路大橋新橋為雙線鐵路橋。位于舊橋下游,同舊橋的兩端分別相距500米和375米。于1958年5月14日開工,1960年4月20日竣工通車。新橋全長為2889.8米,分71跨,每跨長40米。雙線共用142孔上承鋼板梁,從兩岸用懸臂式架橋機整孔吊裝架設。橋梁墩臺和基礎均采用兩根直徑為3.6米的鋼筋混凝土管柱,入土深度約30米。墩臺直接建筑在管柱上,頂部有橫梁相連,形成門式剛構。全橋鋼梁總重達12943噸,混凝土用量為60730立方米。新橋運營以后,發現河床因淤積而水面逐年升高,為了改善橋下凈空,1976年將坡道上的鋼梁抬平。為了減少傍岸環流沖刷對橋的北端各墩的影響,1978年、1979年在橋的北端0號臺至 7號墩范圍內的上游 60米和100米處,加設了由直徑1.0米鋼筋混凝土鉆孔樁組成的樁排,借以消能,緩和水勢。2008年4月11日起,鄭州黃河鐵路大橋更名為“嘉應觀黃河鐵路大橋”,嘉應觀是清朝時期治理黃河的“黃委會”。新橋名突出了中原燦爛的歷史文化和我國治理黃河的悠久歷史。
詳情咨詢山西和盛達物貿有限公司,官網:www.www.9ilw.cn,咨詢電話:0351-6692869。
掃描二維碼關注手機官網